黑龙江省博物馆原为原莫斯科商场,始建于1906年,是哈尔滨市最早的商场之一。在110年前,继南岗区中心广场(现在的红博广场)的圣·尼古拉教堂之后,在广场西侧建起了第二座建筑物就是莫斯科商场。
该建筑为巴洛克建筑风格,采用流线型墙墩,窗洞和隆起的方扁型穹顶,米黄色墙面,暗红色穹窿顶,它是中东铁路早期在哈尔滨建造的最具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哈尔滨早期城市建设规划很重视街道界面的设计:街道两侧建筑的限高、街墙的连续性等要求都由规范来控制。
大直街是哈尔滨的主干道,从哈工大到博物馆之间路两旁的建筑大多是两到三层的老建筑,这在现在的省会城市是罕见的。
哈尔滨中东铁路俱乐部,旧址位于南岗区西大直街84号,哈尔滨一类保护建筑,现为铁路文化宫,建于1903年,砖混结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折衷主义建筑风格,仿莫斯科大剧院风格。
主入口并不设在建筑中心段,而设在左侧。正立面中间四根爱奥尼式壁柱使只有两层的建筑颇有些挺拔感。建筑主入口处石阶踏步将人引入棂木门,文化厅内各种浮雕构思精美、图案典雅,显示出富丽堂皇的气势。
这座老楼建于1906年,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旧址,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
这座新艺术风格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券圆形的入口,而这种曲线构造的线条也成为建筑的主体风格。据说,20世纪20年代登上这座建筑上的瞭望塔楼,松花江清晰可见,整个哈尔滨一览无余。
哈工大博物馆建筑多变的窗户造型与人像雕刻,富于动感
哈尔滨公司街78号,有一栋黄色基调的新艺术运动时期建筑风格的二类保护建筑,小楼建于1908年,目前哈尔滨仅存3座这样的建筑。
这座老宅子里现在开着一家咖啡馆,若是盛夏,房子上会爬满了藤本植物,远远望去是一番郁郁葱葱的景象。
哈尔滨公司街78号老建筑内的楼梯
南岗区联发街,骑车的市民。街对面是中东铁路员工的老住宅,如今已经破落但部分还在使用。
废弃的铁路员工住宅的木门,上部玻璃上印着“哈利路亚”四个字。
南岗区联发街1号,建于1904年,是俄罗斯花园式住宅的代表作,原为中东铁路管理局副局长阿法纳西耶夫官邸,现在作为南岗区博物馆。这座二层小楼为砖木结构,黄绿色调。小楼有七八种造型各异的烟囱,窗户的形状也各具特色,具有鲜明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这一风格建筑在俄罗斯并没有兴建过,只是在哈市有5座同类型建筑,联发街1号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
一位市民从哈尔滨国际饭店对面的围栏下走过,身后是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
哈尔滨国际饭店位于红博广场(南岗中心广场)的西南角,外形像一部巨大的手风琴,前身叫新哈尔滨旅馆,于1936年建成。建筑造型简单明快,线条流畅,既体现了当时审美趣味,又具有新艺术风格因素,在整体上与周边的广场及原莫斯科商场等建筑取得和谐一致。
南岗区红军街38号有一栋“小洋房”,是20世纪初期新艺术思潮在建筑艺术上的杰出作品,最初为中东铁路理事事务所,后为中东铁路管理局局官邸,现为肯德基快餐店使用。
照片为建筑的入口。
秋林公司门口卖保暖帽子的商贩正在和顾客交谈,身后不可移动文物的牌子上写着“秋林商行旧址”。
秋林公司于1904年开始修建,建筑位于大直街,建筑的平面布局比较简洁,呈L型。主入口设在大直街与奋斗路的转角处,两翼部分各有两个次要入口。建筑立面造型更为精彩,集合多种风格之特点,反映出较强巴洛克特征的折衷主义建筑。
照片为一二层之间的主楼梯,楼梯栏杆是充满新艺术曲线的铸铁栏杆,生动而活泼。
商场地下一层仍然在出售畅销的俄罗斯风味的红肠、大列巴(大面包)和格瓦斯。
银行街31号,原为中东铁路中央电话局,始建于1906年,是哈尔滨最早的城市电话局。
这座浪漫主义的中世纪寨堡风格建筑外形错落有致,在局部屋顶的砖砌女儿墙上竖起哥特式的小尖塔,历经百年主体仍然非常坚固,现在作为哈尔滨医大四院的办公楼使用。
南岗区东大直街268号圣母守护教堂建于1930年,仿照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大教堂的艺术风格建造的砖石结构教堂,拱状圆形穹窿顶既气派又厚重,穹顶下方的圆柱形墙体上的采光窗更是典雅精致。
南岗区士课街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原是一座东正教堂,建于1931年,为典型的俄罗斯式建筑。外观形体复杂多样,红白相间,层次鲜明,小穹顶的帐篷顶与主体建筑上的洋葱顶前呼后应。
哈尔滨曾经有大大小小五十四座教堂,当年随着圣尼古拉教堂钟声的响起,大小教堂的钟声也随着响遍全城,高高低低、叮叮咚咚、起伏蔓延,鸽群绕着教堂的穹顶飞翔。如今,教堂仅剩余不足十座。
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楼于1959年8月28日动工,1965年建成。
主楼为框架结构,属前苏联社会主义民族建筑风格。俄罗斯建筑风格偏于古典,吸收并折衷了欧洲多种建筑风格,以高大、庄严、神秘的气势取胜。及至进入中国,进一步简约化、世俗化,神秘感及装饰性降低,但宽大、厚重、均衡、庄严以及刺破苍穹的气势犹在。这一同时期及稍后一段时间,哈尔滨几所大学都出现了这种风格的建筑,并且无一例外地成为各个学校的主楼和标志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