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纯化医院坐落在道外区靖宇街和南头道街交口处,这座四层砖木结构建筑建于1920年,前身是同义庆货店。当时日益兴起的民族工商业者和中国建筑工匠有着朴素的民俗化审美趣味,将传统装饰的意趣和功用与巴洛克建筑的形式风格结合起来,创造出了哈尔滨中西文化融合的特殊建筑。这座建筑采用了大量不同形式的壁柱,柱上布满了复杂精美的中国传统装饰色彩的浮雕图案,其被称为中华巴洛克建筑的杰出代表。
倏然百年,沧海桑田,道外区的老建筑刻满疲倦、变得颓败,老道外的市井风情却让人魂牵梦绕。2016年开始,以靖宇街为轴线的南北双向街道开始进行棚户改造,部分拆迁工作已经开始,国内最大一片中华巴洛克街区迎来新的命运。
除夕的前一天下起了雪,路上行人车辆稀少,纯化医院对面的街道上还有内部烧着小煤炉的三轮车在拉脚。

北三道街是道外最热闹、最有味道的老街,曾是哈尔滨最著名的食街,两边排布着各色的餐馆、水产店、肉食店、调料店和各种糕点果菜生鲜摊床。
而今两旁的建筑已成为危房,道路已经封闭。透过打开的门口,还可大概看出路两旁建筑的模样。

北三道街和北四道街之间有一条胡同,因松光电影院坐落其中而得名为松光胡同。在北四道街的胡同门脸是两层折衷主义风格的砖混建筑,楼上部仍挂着斑驳的松光电影院五个大字。入口的门洞已由红砖砌上,只留了个很小的通行入口。
风雪中,门洞前站立一个正在调整三脚架的摄影人,他和我一样想留下这些老建筑的最后影像。

搬迁工作已经开始,曾经热闹非凡的松光胡同已经寂静,只有几家小吃老字号还在经营,如富强大骨棒和老太太烧烤。
烧烤摊的对面就是松光电影院,它经历了八十年代的红火,九十年代因电视和录像普及后的没落,九十年代末成为浴池,后来又先后改做舞厅、录像厅和台球厅,2003年正式关门。
松光电影院门口黑板上的粉笔字迹依稀可以辨认出“松光录像厅上映八部惊险武打枪战生活恐怖录像全天循环开演”、“松光台球”、“停业”。

在北大六道街上这座建于1936年的基督教道外礼拜堂外观非常朴素,只有建筑顶上的十字架彰显着它的身份。建筑唯一复杂的造型是二层的六扇尖券花格木窗,花窗上装饰有六角形的大卫星。
街区处在搬迁过程中,一位负责这条街道保安的人员正从教堂前走过。

靖宇街与北大六道街口一对男女在雪中走过,用于搬迁宣传的条幅上前四个字被记录下来——“挥手告别”,挥手告别这些老建筑,也挥手告别曾经活色生香的老道外市井生活。

一位穿着厚重的老人蹒跚着从北七道街街口走过,左边的二层建筑依然颓败,但建筑顶部的巴洛克结构和复杂装饰依然可辨,一层墙上喷涂着黑色的“危”字。

一位市民在靖宇街的公交站台旁等车,站台对面是成排的巴洛克风格的二层建筑。


九道街是这次旧房改造的北端点,在靖宇街和北九道街交口的这栋三层中华巴洛克建筑,曾是银京照相馆,楼体转角部分和檐口上装饰着华丽的浮雕温室,如今墙体已经斑驳。
曾经楼体转角处的顶部有两个硕大的花篮雕塑,里面盛满果实,有石榴、葡萄、桃子等,因其雕饰繁复在建筑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2014年因这两个花篮年久失修被有关部门拆除,市民不知真相还向媒体反映,一时引起对保护老建筑的关注。
而今年这座老建筑的将随着街区改造而消失,虽然在南二道街到四道街之间已经开发了新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但那些仿旧街区永远都失去了原来的味道。
历史的脚步从不为谁停留,有诞生有消亡有涅槃。有谁留恋怅惘,就只有靠心底的记忆和情感来取暖。
2017年的1月和2月之间,我用华为Mate9记录下这些老建筑的最后影像。
